锚定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”!尧山实验室三项课题立项
作者:尧山实验室 时间:2025-09-01 点击数:
近日,经专家评审,尧山实验室成功立项三项成果转化课题。这些课题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市场前沿,涵盖极端环境耐受复合材料、钠离子电池关键电解盐以及新型人防门结构等重点方向。
碳纤维增强HfC-SiBCN-SiC基复合材料研制:突破极端环境应用瓶颈
高速飞行器在极端高温、高速和强冲刷环境下服役,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极限挑战。本课题聚焦超高温陶瓷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协同设计与制备,攻克界面结构调控的关键难题,实现了材料在耐烧蚀(线烧蚀率≤30μm/s,2500℃,120s)、抗氧化(1300℃拉伸强度≥140MPa)和抗热震等方面的综合性能突破。成果将直接应用于飞行器防热结构和关键防护部件,显著提升装备在复杂极端环境下的服役稳定性,具备在航天防热构件批量应用的潜力。该技术不仅可支撑我国高端装备自主可控,还将推动新一代超高温复合材料的产业化,打破国外技术封锁。
六氟磷酸钠一锅法合成与溶剂结晶纯化生产工艺:助力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

钠离子电池因资源丰富、成本低廉,被视为大规模储能的重要选择,但电解液制备难度大、成本高始终制约产业化。本课题围绕六氟磷酸钠的合成与中试工艺,建立了绿色高效、可规模化的工艺体系,显著提升产品纯度和成品率。在吨级量产条件下,产品成本可控制在4万元以下,较现有市场价格降低约50%。这将显著降低钠离子电池整体制造成本,加速其在电网调峰、可再生能源并网和分布式储能中的应用。项目未来可形成数十亿元级产业规模,为我国储能产业链自主发展提供关键支撑。
新型耐高温抗冲击人防门结构设计与应用:提升城市安全防护水平

人防设施是国家战略安全和城市防护的重要屏障。本课题通过引入高性能复合材料与蜂窝结构设计,研发出轻量化、高强度、耐高温的新一代人防门。在结构优化后,单扇门重量较传统钢制门降低近75%,强度提升约20%,可在极端冲击与高温条件下保持稳定性能。成果预计将快速实现工程化验证和标准化产品开发,抢占千亿级市场空间,为公共安全和民防建设提供先进装备支撑。